
中国文化报记者 周传人 通讯员 黄雨露
当抖音上越剧经典唱段动辄收获“10万+”关注,戏迷们却常因自学越剧唱腔时吐字发音难望而却步,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推出的《越剧唱腔》教材历经三版迭代,融合传统精髓与数字创新,配套课程入选国家在线精品课程,不仅成为专业教学的重要依据,更让越剧艺术走进了寻常百姓家。
越剧唱腔涵盖声腔与语言两大核心,传统教学中口传心授的方式虽然精妙,却难形成标准化知识体系。2010年,源于戏曲表演专业对系统化教学资源的迫切需求,《越剧唱腔》首版教材应运而生。“像我这样的越剧小白也能学会。”一位学员说。
浙江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院长周伟君回忆,2019年,在一次送教下乡途中,她与学院教师钱丽文、吕静等深入探讨后,决定启动该教材的升级工作。“这是老师们多年教学经验的结晶,既能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,也能提升教师的教学改革与创新能力。”周伟君说。
翻开《越剧唱腔》,从基础认知到高阶应用五阶体系清晰可见。第一部分“早期越剧发展史”,以时间轴串联越剧起源、发展节点与流派形成,让学生快速把握越剧音乐发展史;第二部分“越剧语音知识”聚焦声母、韵母、声调及韵脚训练,破解地方剧种语言难题,规范学习方言语音;第三部分“越剧演唱元素”“基础唱腔训练”详解练声方法、音区特点、共鸣腔体与气息运用,夯实低年级学生的演唱功底;第四部分“越剧流派介绍”“流派唱腔浅析”,针对越剧十几种流派的独特风格展开拆解,让学生在模仿中领悟精髓;第五部分“越剧演唱处理”则面向高年级,指导学生将技巧融入角色情感表达,实现唱腔为人物服务的高阶目标。
“从知识了解到语言掌握,再到技巧运用与人物塑造,整个体系循序渐进,很贴合学生的成长规律。”周伟君介绍,教材最后辅以大量案例分析,让理论落地生根。
从2020年国内外首创的越剧查字译音工具“越音易通”电子字典上线,到2021年教学资源库建成,再到2022年线上课程入选国家级精品课、2025年教材体系完成升级,如今的《越剧唱腔》已形成“纸质教材+线上精品课程+数字资源库”的多元形态。扫描教材中的二维码,老艺术家的经典唱段、中生代演员的创新演绎即刻呈现,重点难点标注清晰,韵脚归韵等细节一目了然。
数字化不是取代传统,而是为口传心授赋能。资源库中不仅有教学视频、名家资料,更有可下载的伴奏带,学生可随时录音上传,教师在线反馈指导。2025年新增的知识图谱、虚拟仿真实验及AI辅助问答功能,让学习更精准高效且互动有趣:AI智能体可实时解答唱腔疑问,知识图谱则将零散知识点系统化,现已构建83个知识点与121个知识关系的立体网络,成为全国首个融入此类技术的戏曲类在线精品课程。此外,教材配套的222个教学资源挂载素材(含音频、视频等)进一步丰富了学习场景,使抽象的唱腔技巧具象化。
“越剧艺术不该养在深闺”——秉持这一理念,《越剧唱腔》相关资源免费开放于智慧树、学习强国平台及微信小程序“越音易通”。截至2025年,智慧树平台累计互动达2.7万次,覆盖118所学校,从职业院校到综合高校均受益于这一资源,浙江音乐学院等院校也将其作为指定教材。
从专业课堂到戏迷客厅,教材的影响力持续延伸:陈丽君、李云霄等一批优秀演员用它进行专业学习,不少年轻人则因它爱上越剧。“外婆的收音机里总放越剧,现在我能在手机上跟着教材学唱段了。”一位“00后”戏迷的留言道出了教材的普及价值,越剧正通过数字渠道走向更广阔的天地。
从2010年首版到后来的两度修订,背后是团队的执着坚守。为规范方言语音,老师们逐字校准声调韵脚;为丰富案例,他们走访了数十位老艺术家抢救资料;为跟上数字浪潮,他们加入了前沿科技手段。《越剧唱腔》不仅见证了越剧艺术的传承创新,更诠释了新时代职业教育教材守正创新的深刻内涵,其配套的戏曲表演专业教学资源库已累计入库8123条素材,吸引2.5万余名学员注册学习,成为传统戏曲传承传播的有益助力。
万宝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